图:画家阿立
今天上的是苏轼的《浣溪沙》:
游蕲水清泉寺,寺临兰溪,溪水西流。
山下兰芽短浸溪,松间沙路净无泥,萧萧暮雨子规啼。
谁道人生无再少?门前流水尚能西!休将白发唱黄鸡。
让学生熟读了诗歌,个人思考,提出质疑,小组交流后,我才开始发挥自己的导学作用。
我问学生:作者游清泉寺看到了那些景,听到了那些声音?
学生:看到了兰花、小草、小溪、松林、弯弯曲曲的砂石小路、还有暮雨;听到了杜鹃鸟在啼叫,还有雨声,风声,松涛声,脚步声,甚至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。
再问:作者所见之景有什么变化?
学生略微思索,回答:由优美转入凄凉、哀伤、凄美。
我接着发问:“那么,作者是不是就此伤感,沉沦下去呢?”
“不是的!”一个学生马上在下文中找到了佐证“谁道人生无再少?门前流水尚能西!休将白发唱黄鸡。”
我说溪水一般是往东流的,有古诗为证:“问君能有几多愁,恰似一江春水像东流。”就有学生说:“大河向东流,天上的星星参北斗”;也有学生唱起了“滚滚长江东似水,浪花淘尽英雄”。
是啊,水一般是向东流的,因为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。人们不是常说“人往高处走”,“水往低处流”学生接住了话。
“但是这里作者用反问: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?门前的流水都会倒流呢,何况是人!那么,七八十岁的老人真的能回到少年时光吗?”
“老师,知道了,作者是告诉我们要有一颗年轻的心,要有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。”
我说:“那么是不是就如你们的老师我,在你们面前算是老了,但老师讲课的时候很有激情,很有感染力,让你们收获了快乐,是不是很年轻?”
学生大声笑着说“是”。
“而你们当中的某些人,小小年纪,整天愁眉苦脸,没精打采,就像年轻的小老头,小老太。是不是?”
全班学生边把目光梭向具体目标,边开心地大笑“是”,一向开朗乐观,充满朝气的班长简直有点得意了。
“由此,我们不难理解,因为政治上不得意,又是疾病初愈,作者游览清泉寺时,就感觉所见之景有些清寂,有些伤感。但作者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下去,而是一转潇潇暮雨,子规啼血的凄凉情调,发出洒脱的反问:‘谁道人生无再少,门前流水尚能西,’何况是人呢!人完全可以把握自己的心态,让自己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。管他黄鸡崔晓黎明,管他白日坠落西天。我们每天都有一个新的黎明。”
“真是这样的呢!我们理解了,老师。”
“但愿大家都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,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挫折、磨难和挑战,千万不要未老先衰。就是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。”
教学思考:语文教师要把课堂化活,化为一条流动的河流。教师只是河流中的那艘船,驶向何处,还是让学生做舵手吧。
2012年9月13日
评论